专题四、先进激光加工与制造技术
来源:赵竣锋    发布时间:2019-11-22 10:05
分享到: 54.8K
飞秒激光直写光波导

邱建荣
浙江大学

摘要:1995年日本京都大学平尾一之教授带领的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的玻璃的空间选择性的折射率变化可用于光波导,并且适用于多种材料体系,已广泛应用于集成光路,量子芯片,类脑芯片等的构建。本报告将介绍飞秒激光诱导的折射率变化的起因、调控技术以及实现低传输损耗和耦合损耗的技术。
 
个人简介: 浙江大学教授,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所长,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国际玻璃协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副理事长。迄今为止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国际权威期刊如Nature Photonics,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Phys. Rev. Lett., Nano Lett.等影响因子大于3的300余篇),被SCI他引20000余次。 1999年获日本稀土学会足立奖。2005年获德国Abbe基金国际Otto-Schott研究奖,2007年获日本陶瓷协会学术奖,2015年获美国陶瓷协会G. W. Morey 奖。兼任中国激光杂志社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执行主编,中国硅酸盐学报、J. Non-Cryst. Solids, Int. J. Appl. Glass Sci., Frontires in Materials-Glass Science等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美国陶瓷协会和美国光学学会Fellow。
飞秒激光微纳工程制造
陈烽
西安交通大学
摘要:近年来,飞秒激光微加工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发展迅速,超快激光加工工业应用越来越普及,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学术界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面向实际工程应用。针对不同工程应用中的特殊材料、所需的特殊结构和特定功能,我们近年来探索了一系列飞秒激光微纳制造的新方法,在硬脆性材料、复杂微细结构、仿生微纳结构等方面,先后实现了多种功能性器件与结构表面的飞秒激光微纳制造。在飞秒激光微加工的效率、精度和新的应用方向等方面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本报告将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陈烽,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教育部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和1997年分别在四川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获学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瞬态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2002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陕西省光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西安市激光红外学会副理事长、《光学学报》编委, “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评委。在Chem. Soc. Rev., Adv. Funct. Mater., Phys.Rev.Lett.,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成果多次被《Nature》、《APS Physics》、《Laser Focus World 》、《Chemistry World》、《Advanced Science News》等专题报道。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项目三十余项。
基于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实现高效非线性全息和光束整形
陈玉萍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非线性光束整形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广泛应用在光学微操纵、光学微加工、光学成像、量子光学和光通信等领域。然而,传统的应用电场极化方法制作的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结构由于缺乏纵向的相位匹配机制,难以实现高效的非线性光束整形。基于此,我们运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在具有特定切向的铌酸锂晶体中直写微结构,利用飞秒激光脉冲调制晶体的线性折射率,制作振幅型非线性光子晶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晶体的双折射相位匹配机制产生二次谐波,实现了高效的非线性光束整形、非线性聚焦和非线性全息。
 
个人简介:陈玉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美国Rochester大学光学系博士后(导师R. W. Boyd)。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包括Photonics Research, 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等。目前是国际期刊Chinese Optics Letters 的编委,中国光学学会青年光学论坛主席团成员。作为负责人,共主持了科技部“863专题”、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多项;作为科研骨干参加了国家973项目上海市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专项等。主要研究方向:1.非线性与纳米光子学 2.飞秒激光微纳加工与精密制造; 并长期在基于“光学硅”铌酸锂及其薄膜芯片上,开展了非线性/电光特性等效应及其在传感,信息调制和量子计算集成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曾获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A奖励计划”,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超快贝塞尔光束纳米制造
程光华
西北工业大学
摘要:超快贝塞尔光束在微纳制造领域显示出独特的性能,报告总结了入射光束波前的振幅畸变、相位畸变、轴棱锥缺陷对贝塞尔光束的影响;高斯-贝塞尔光束、截断贝塞尔光束、贝塞尔光束的空间强度分布的层析重建;贝塞尔光束焦深调控方法;高斯-贝塞尔光束的脉冲宽度和能量对纳米加工的影响规律。应用方面,介绍了贝塞尔超快光束在熔石英、硫化锌晶体、蓝宝石等制造高纵深比纳米孔的结果,以及在波导Bragg光栅制造、透明材料的焊接、光子晶体制造、减反微结构加工的应用。
 
个人简介: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休伯特居里实验室客座教授,曾任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超短脉冲激光技术,激光与物质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和应用研究。承担多项科技部重大仪器开发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基金委仪器专项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自然基金委会评专家、科技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评审专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超快激光制备医疗器件多功能微纳表面
管迎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超快激光精密加工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本报告总结了团队近年来基于超快激光制备医用多功能微纳表面的最新成果:我们在医用钛合金表面制备微纳复合周期结构,通过对纳米粒子尺寸和复合结构周期等调控,实现高灵敏度拉曼荧光双增强效果,有助于快速准确检测糖尿病早期体液葡萄糖含量;此外,我们在医用钛合金表面制备新型微纳复合周期结构,通过调控微纳结构尺寸等方法,实现对大肠杆菌有效抑制,为避免或减少金属植入物细菌感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报告最后介绍我们在医用镁合金表面制备功能复合微结构,实现对细胞行为的有效调控。
 
个人简介:管迎春, 国家特聘青年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员;从事高性能多材料跨尺度激光制造研究工作十余年,专注激光跨尺度精密制造装备和工艺研发,承担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具有多家世界 500 强跨国企业重点项目合作经验, 发表SCI论文50余篇,成果被 ScienceDaily,NASA,Nanowerk等机构追踪报道,出版英文专著3部( Elsevier, CRC Press 和 Woodhead 出版社)等。
飞秒激光在金属、半导体表面诱导周期纳米结构
贾天卿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发展了高时间分辨、高空间分辨的超快成像实验系统,研究了单脉冲飞秒激光在半导体和金属表面诱导周期条纹的超快动力学。发现表面等离激元引起激光场的周期分布,周期性的超快能量沉积在周期条纹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飞秒激光脉冲诱导规则、均匀的周期条纹过程中,增强周期能量沉积和减少烧蚀剩余热是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提出通过飞秒脉冲的相位整形,增强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和周期性的能量沉积,同时减小硅表面的残余热效应,高效率制备了规则的亚波长周期条纹。
 
个人简介:贾天卿,男,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飞秒激光诱导微纳结构与机理。在飞秒激光烧蚀透明材料、半导体材料的机制,半导体与金属表面制备纳米周期结构、偏振整形的多光束激光诱导复合纳米-微米周期结构与光学特性调控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和日本科学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等项目的支持。
超快激光高精制造在电子领域的应用进展
季凌飞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作为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器件正朝着精密化、微型化、柔性化方向发展,新型电子器件对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快激光加工技术的独特优势吸引着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其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报告结合我们在超快激光非线性效应及在材料激光高精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对超快激光在屏幕精密加工、柔性电子制造、芯片的剥离与转移、电子封装等领域的热点应用进行介绍和展望
 
个人简介:季凌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轮值/候任秘书长,激光工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激光工程研究院超快激光与高精制造研究所所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英国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访问学者。现任《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光电工程》等中文核心期刊编委、北京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副主任。一直从事非金属材料的激光加工与改性研究,在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超快激光非线性效应及材料加工应用、非金属材料构件激光制造技术及装备系统研发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研究积累。作为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应用转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飞秒激光时空整形微纳加工方法及应用
李晓炜
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飞秒激光具有超快、超强等特性,可实现极端条件下的微纳制造。通过对激光在时域/空域上的整形,控制光场焦斑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可调控飞秒光场与材料的光子-电子相互作用,实现制造新方法新工艺、拓展新应用。研究小组近年来以飞秒激光时空整形为研究手段,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激光微纳制造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报告将重点介绍以下方面:1) 方法:设计及优化超快激光时/空整形以提高微纳加工效率、深径比、精度、大面积一致性等;2) 应用:充分发挥时空整形超快激光的极限制造能力,解决核心构件的瓶颈制造挑战。
 
个人简介:李晓炜,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机械与车辆学院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所所长,先进加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发表SCI论文6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12项,受邀做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5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委面上/青年项目、北京市面上项目等。入选了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5,2016)、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2,2018)、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4,2014)、上银机械优博银奖指导教师。
微纳光学材料的光热操控与组装
林琳涵
清华大学
摘要:化学合成的胶体微纳材料具有优良的晶体结构与光电性能,然而其在光电子器件的应用上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其根本原因来自于微纳材料精密组装技术的缺失。为了解决此问题,我研制了光-热-力多场耦合的热泳光镊技术,实现了胶体微纳材料的全光学、无损伤光热操控。同时,通过微纳材料间键合力的引入和高精度原位光谱测量技术的开发,我进一步实现了胶体微纳材料的高精度光热组装,并演示了手性超构分子、Fano超构分子等功能光学材料的可重构组装与光学性能调控。
 
个人简介:林琳涵,清华大学精仪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8和2013年在清华大学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2013至2019年分别于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操控、激光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微纳光学器件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Materials Today、Nano Letters、ACS Nano、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被Science、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和科技媒体专题报道100余次。所研制的热电纳米光镊技术获得“Nature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专题”收录,被美国光学学会会刊OSA-OPN选为2018年光学年度进展(Optics in 2018),并被选为2019年Co-op最佳研究论文。
基于调制光场的高效飞秒激光加工及在不同材料中的应用
吴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摘要:超快激光加工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具有真三维加工、适用多种材料、微纳加工精度等优点。我们系统研究了(1)基于空间光调制技术的多焦点阵列、可设计的焦场来提高加工效率;(2)探索激光与多种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如形状记忆材料的自生长、非线性晶体的系数减小;(3)复合型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如结合bottom-up技术、HF腐蚀等,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光学、微机器人、靶向药物运输和仿生表面等,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2010年于吉林大学大学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11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14年到中科大。长期从事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Nat. Photonics, Nat. Comm., Light:Sci & Appl. (入选ESI“高被引论文”),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Adv.Mater., ACS Nano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6.0以上40篇,第一和通讯作者共80篇。所发表的论文被杂志封面采用、专题评价、最高下载和转载累计50篇次,已被他引3000余次。相关研究受到中科院仪器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仪器等项目的支持。
飞秒激光过饱和掺杂晶体与光电探测器
吴强
南开大学
摘要:飞秒激光的超快、超强特性,使得其与材料的作用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尤其是作用于晶体材料的时候,由于晶体的长程有序性,以及共价键、离子键等强键力的作用,声子等元激发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出非常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飞秒激光的这两个特性,使得这个超强的瞬态作用过程,可以突破一些经典的物理极限,导致晶体材料的特殊改性;而过饱和掺杂就是突破热扩散方程控制的固溶度极限掺杂。这个过程中,对于元激发的控制和利用,变得尤其重要。改性的晶体以及器件展示出了很多新颖的物理性质和潜在的应用。这个报告主要介绍我们在飞秒激光改性半导体材料硅和介电材料铌酸锂中的一些进展,包括作用原理和一些制备的光电探测器。
 
个人简介:吴强,男,1976年生,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伯苓班”(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班导师,天津市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光电学会主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Scientific Reports(Nature publication group)编委,南开大学光学与光子学创新团队主持人。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师从许京军教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先后在塔夫茨(Tufts)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Keith A. Nelson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超快光子学、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在太赫兹声子极化激元、飞秒激光改性材料及器件方面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发表SCI学术论文七十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2项为美国专利)。
激光加工硬脆透明材料进展
谢小柱
广东工业大学
摘要:玻璃、蓝宝石等硬脆透明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透明性而被广泛关注,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光电器件等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高精度、高质量的硬脆透明材料的加工新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各种技术中,激光加工已被证明是加工各种硬脆透明材料的一种有效而灵活的方法。本文综述了激光加工硬脆透明材料的几种方法,如激光穿透切割、激光划片、激光隐形切片、激光成丝、激光诱导背面干式刻蚀(LIBDE)、激光诱导背面湿式刻蚀(LIBWE)等。此外,还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在微加工、钻孔、切割和表面图案化等方面的应用,还讨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个人简介: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1)硬脆材料激光精细加工技术;(2)激光表面微纳制造技术。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省部、市、企业委托等科研项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MPT、IJHMT、ASS等高水平杂志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20余件。担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激光加工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秘书长,广东省激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等学术团体职务。担任国内外知名刊物通讯审稿人,多次受邀在CLEO-、SLAM 、SPIE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
低维纳米材料的超快激光诱导组装与集成
熊伟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低维纳米功能材料包括一维和二维材料由于具有突出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构建高性能传感器和光电器件的理想物质,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其小尺寸效应,难于操控,如何实现低维纳米材料在特定二维甚至三维空间中的高精度、高效率的可控组装和集成是构建高性能纳米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报告中,我们将介绍目前国际上在低维纳米材料组装与集成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汇报基于超快激光诱导组装集成碳纳米管,ZnO纳米线,Ag纳米线,石墨烯和MoS2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展示超快激光加工在纳米材料的组装和集成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应用前景。
 
个人简介:熊伟教授主要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微纳尺度激光3D/4D打印,纳米功能材料的激光诱导合成与组装,以及非线性超快激光成像与表征等方面,在Advanced Material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Nano letters、ACS Nano、Nanoscal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3项,在本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报告20多次,会议邀请报告6次。曾获得美国激光协会ICALEO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并曾担任美国激光协会ICAELO会议激光纳米加工与制造的分会主席。
光学超构表面的飞秒激光快速制备
杨建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摘要:基于飞秒激光作用过程中的超快表面等离激元效应,我们成功实现了固体材料表面亚波长量级周期结构的快速构建,并且利用入射激光的时域整形光场和材料非平衡激发过程中物理效应,例如相干声子产生和微尺度流体不稳定性等,可以获得对上述表面亚波长周期结构在几何形貌、特征尺寸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灵活调控。不仅如此,通过采用宽视场飞秒激光照射,我们在材料表面大面积范围内实现了亚波长周期结构的一步制备产生,极大提升了微纳加工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从而这将有利于促进在光学超构表面在多领域内的未来广泛应用。
 
个人简介:杨建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飞秒激光技术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领域内的研究工作,现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8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被遴选为学术期刊的封面文章和为研究亮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承担和完成了包括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等在内的多个重要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飞秒激光纳米制造及其功能化应用、二维材料光子器件、超快纳米光子学等。
特殊液体在飞秒激光构建微纳结构上的极端润湿性
雍佳乐
西安交通大学
摘要:极端润湿性表面在防水、防油、抗冰冻、防锈、减阻、芯片实验室、细胞工程、微流控、液滴操作、油水分离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基于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可加工任意给定材料、一步直接形成多尺度粗糙结构、可控性强等特点,包括超疏水、超疏油、水下超疏气、超滑表面等不同特殊润湿性表面被成功实现。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活中常见的水油气等,对于特殊液体润湿性的研究依然很少被报道。本报告中将介绍一些特殊液体(包括复合液体、液态聚合物、液体金属等)在飞秒激光构建的微纳结构上的润湿行为,分析这些液体与水油润湿性的异同,总结实现这些特殊液体超疏液性的构建原则,以及展望超疏特殊液体表面的一些潜在应用。
 
个人简介:雍佳乐,2011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6年4月入职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9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飞秒激光仿生微纳制造及材料表面润湿性调控。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现已在国际知名SCI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Chem. Soc. Rev.,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 Commun., Nanoscale, Adv. Mater. Interfaces, Appl. Phys. Lett.等上发表论文38篇,通讯作者4篇。所发表论文目前总被引两千余次,H因子为26。博士毕业论文《飞秒激光仿生调控材料表面润湿性》荣获“2018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部分研究成果被Chem. Soc. Rev., J. Mater. Chem. A, Adv. Mater. Interfaces, Global Challenges等12次选为封面文章(前封面9篇),7篇一作文章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透明水下抗油纳米界面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激光杂志社“2015中国光学重要成果”。
激光加工非硅MEMS器件
张永来
吉林大学
摘要:MEMS技术基于IC工艺发展而来,是一项集微传感器、微执行器、控制系统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传统硅基MEMS技术得益于成熟的半导体工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如今,随着MEMS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MEMS器件的材料体系也逐步从传统的硅材料向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等多元化发展。针对非硅材料MEMS器件精细加工,超快激光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实现了氧化石墨烯、聚合物、金属等材料表面、界面物性调控新方法和光、湿、电、磁多场耦合驱动新策略,实现了微传感器、执行器、微电路、光电器件等一列典型器件的制备与集成,并逐步形成了从工艺到器件,从系统到应用的非硅MEMS技术体系。
 
个人简介:张永来,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2011年入选“香江学者”计划;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7年获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称号;2018年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仿生制造与智能器件开发。
远红外至X射线激光微加工超短脉冲光源研发
付玉喜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
摘要:飞秒激光微加工具有热效应低、加工精度高等优点,同时能对诸如透明介质、半导体、金属等多种材料进行加工,被各学科研究领域以及应用领域广泛采用。根据不同被加工材料的特性,也对飞秒激光波长提出了一定要求,例如对半导体材料进行内部深加工需要对半导体透明的中红外飞秒光源。对于使用双光子聚合物的加工介质,不同材料需要不同激光波长,需要飞秒激光具有波长可调谐性。另外,波长更短的X射线超短脉冲有望极大提高表面激光微加工精度到 1nm量级。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开发波长可调谐的远红外到近红外飞秒超短脉冲光源,同时也介绍一些我们在开发X射线波段超短阿秒脉冲光源的一些工作进展。
 
个人简介:付玉喜,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2005-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光学博士学位。2010-2019年工作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阿秒科学研究团队。多年来从事中红外超短超强激光技术、小型化全相干X射线光源及阿秒光源研发、远红外强激光技术、强场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X射线吸收光谱学等研究。在中红外飞秒激光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关工作被Nature杂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啁啾脉冲放大集锦工作收录(Nature Collection),被RIKEN和Laser Focus World杂志做了专题报导。基于此光源获得了高能量、小型化、全相干的软X射线光源,相关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获得了第13届大阪大学近藤奖(Kondo Prize),第2届RIKEN梅峰奖(BAIHO Award)。现任美国光学学会(OSA) 、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日本激光学会(LSJ) 、日本应用物理学会(JSAP) 、美国物理学会(APS)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