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生物光子学与激光医学
来源:赵竣锋    发布时间:2019-11-22 10:18
分享到: 54.8K
 
自动宽场FRET显微镜及其应用研究
陈同生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显微成像术是在活细胞中研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复合体结构特征的重要技术。本报告介绍了定量FRET检测技术以及自动宽场FRET显微镜研制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详细介绍了利用定量FRET成像分析技术在活细胞中定量检测了BCL-2家族蛋白分子之间的亲和力及其BCL-2家族复合体分子的结构比例,揭示了BCL-2家族蛋分子新的复合分子结构,为准确理解BCL-2家族蛋白分子网络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
 
简介:陈同生,1964年3月出生,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学会生物光子学分委员会常务委员,《激光生物学报》常务编委。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高教厅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长期担任ACS Nano,Nano Lett,Biomaterials,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J Microscopy, Cancer Letter等杂志的审稿人。
有机半导体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其肿瘤多模态治疗
董晓臣
南京工业大学
摘要:癌症(又称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复杂、治疗难度大,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开发高效、低毒的肿瘤诊断与治疗方法仍然是肿瘤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光治疗是一种光引发的具有低毒性、高选择性、低侵入性、可协同手术治疗的新型治疗方法,主要包含光热治疗(PTT)和光动力治疗(PDT),是非常具有潜力肿瘤疗法。为了实现光学成像介导的高效靶向肿瘤治疗、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在光治疗的同时,利用光治疗试剂进行肿瘤成像辅助治疗对提高治疗效率有很大帮助。针对微环境的微酸、乏氧等特性,我们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基于DPP和BODIPY的近红外有机光敏剂,通过分子结构修饰,调控分子HOMO-LUMO能级差以及单重态到三重态能级差,提高半导体光敏剂的近红外吸收、单线态氧产率、光热转换效率,探索有机半导体光敏剂或其纳米粒子的肿瘤靶向性、光学成像(荧光成像、光声成像、光热成像等)性能及光动力治疗为主的肿瘤多模式治疗性能,实现了具有单一或多重刺激响应、光声/荧光成像介导的肿瘤靶向多模态治疗。此外,通过有机半导体光敏剂共价键接血管阻断剂协同治疗肿瘤,在光治疗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有效破坏肿瘤内血管,切断肿瘤部位的营养物质的供给,降低肿瘤细胞通过血管转移和复发的机率,提高有机半导体光敏剂的肿瘤治疗效率。
 
个人简介:董晓臣,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生物光电子和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在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CS Nano,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20多篇,他引140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1200多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5件;长期担任ACS Nano, JAC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和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2017年,2019年)各一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两项(2016年,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入选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杂志社)。
近红外光激发的光动力疗法
顾波波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无创癌症治疗方法。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光动力治疗具有非入侵性、副作用小的优势。然而绝大数光敏剂具有平面大分子结构,且其吸收波长位于可见光波段,从而限制了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深度。报告人将介绍基于纳米材料(包括氧化锌,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碳点,上转换材料等),利用近红外激光激发光动力疗法,实现肿瘤的高效治疗以及血管的精准封闭,同时研究了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个人简介:顾波波,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获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任副研究员。曾任丹麦科技大学、法国XLIM研究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者。研究工作集中于利用非线性光学方法实现活体小鼠肿瘤诊疗和活体小鼠脑功能成像,以及新型光学成像系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拥有4项专利。
受激拉曼病理显微成像技术及应用
季敏标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受激拉曼散射(SRS)显微镜是一种新型的相干拉曼散射成像技术,利用相干性和非线性来实现信号增强,是一种无标记、具有分子选择性的快速成像技术。本报告将介绍SRS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快速无标记病理检测中的潜在应用,包括脑肿瘤、胰腺癌、喉癌、乳腺癌和胃癌等。此外,我们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用于训练和识别SRS组织病理图像,期望实现快速智能辅诊。
 
个人简介:季敏标,男,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于2005年获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201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之后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4)。2014年入职复旦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季敏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非线性光谱学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中的应用,从事的研究课题包括利用受激拉曼光谱成像技术研究生物医学问题,以及新材料的光电子特性研究。至今在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Advances》,《PNAS》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目前负责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专项、基金委面上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副组长。
亚毫米生物体系的高通量三维光学成像
李辉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摘要:在生命体中,细胞与周围的生化因素和物理因素形成了丰富的3D环境,从而对细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亚毫米尺度的细胞团簇、类器官、胚胎等为模型进行发育、疾病模型以及药物筛选的研究不仅需要高分辨的三维成像,还需要对大量样品进行高通量的表征与统计分析。本报告将介绍基于流式和光片扫描的高通量三维活体成像技术与系统,实现对以细胞团簇、类器官、微小模式动物胚胎等亚毫米生物系统的根据尺寸、存活、是否成功标记荧光等的高速检测和分选,对分选后符合要求的样本进一步进行高分辨全自动的三维成像,提取主要的形态/功能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为药物研发、遗传发育机理、组织器官稳态调控及再生机理、免疫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高通量自动化的研究工具。
 
个人简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04年至2013年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德国康斯坦兹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美国诺特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分子与细胞卓越中心”青年骨干,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研究领域为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开展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高通量微流道成像、单分子生物物理以及力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和仪器设备研发。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仪器装备研制等项目。
激光散斑微循环血流成像中的估计偏差
李鹏程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一般通过散斑衬比分析估计散射光场的去相关时间,进而获得血流速度变化。然而,散斑衬比是有偏估计量,导致了其期望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理论偏差。此外,散斑衬比的平均值还依赖于对散斑图像采样时的统计样本量,进一步阻碍了散斑衬比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对血流速度的定量估计。为克服这一不足,我们提出了新的基于自逆协方差的散斑去相关时间无偏差估计,以提高激光散斑血流检测的定量准确性。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散斑自逆协方差分析是均值不变的无偏估计,其估计的平均值不依赖于散斑图像采样的样本量大小。此外,与散斑衬比分析相比,它具有更小的统计波动,特别是在低流速条件下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并且消耗的计算时间更少。
 
个人简介:李鹏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与仪器研究,发展了生物功能的激光散斑检测原理、方法与仪器,研制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脑皮层功能多参数光学成像系统等仪器,已被三十余个科研与临床机构应用。在NeuroImage、Optics Letter、IEEE TMI等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四十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现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委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委会、中国微循环学会微循环信息与技术专委会委员。
人工合成信号通路改造的工程化细胞用于肿瘤和溶栓治疗
刘小龙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摘要:近年来细胞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如何实现细胞治疗过程的精准实时控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最近合成生物学因其在疾病诊疗中的创新性应用备受关注,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基因模块进行工程化和程序化设计,在目的细胞中构建人工合成信号通路,进而控制细胞实现特定的生物功能。光遗传学元件作为合成生物学中的重要组件,利用光作为触发开关,具有极强的时空操控性,对于实现细胞功能的精准调控、提供人机接口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合成生物学和光遗传学策略,我们课题组通过人工合成信号通路改造的工程化细胞在肿瘤和溶栓治疗方面开展了部分工作。(1)利用光敏蛋白OPN4,设计人工信号回路,调控T细胞产生IL-2、IL-15及TNFα,实时精准控制T细胞的增殖及杀伤作用,避免T细胞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被肿瘤微环境抑制;(2)将纳米光-热传感器(PMSF)与热感应离子通道蛋白(TRPV1)及其下游钙流响应信号通路偶联,设计人工信号回路,开发了一种工程化细胞凝胶系统,可在近红外光作用下精确调控溶栓药物尿激酶的分泌,精准解决溶栓药物多次注射及使用剂量问题;(3)设计构建基于红光响应蛋白BPhS的人工信号回路,制备基于293FT细胞的工程化细胞株及水凝胶系统,调控双特异抗体的产生及释放,解决双特异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及潜在的细胞因子风暴问题。
 
个人简介:刘小龙,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院长助理/肝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硕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2003年和200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3年,留学于美国布朗大学与瑞士巴塞尔大学。目前主要从事肿瘤早期诊断新技术与新方法、免疫治疗与精准医学方面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9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多项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临床应用。曾荣获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ship),日本肿瘤学会“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等多项荣誉。荣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福建青年科技奖”, “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无创光学技术引导光动力精准诊疗
邱海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摘要: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疗法是一种抗肿瘤、微血管病变以及微生物感染的新型微创疗法,具有高选择性、靶向性好、可重复使用,无耐药性等特点,为重要器官和解剖难点部位的肿瘤、难治性微血管病变以及耐药微生物的治疗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
然而,由于人体病变的高度复杂性以及病变在个体间的高度异质性,其精准治疗仍待进一步提高。新型光学无创技术在肿瘤及微血管病变等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在引导下的PDT治疗,有望实现对病灶的在体检测以及PDT治疗过程中的病灶变化的实时监测,提升PDT的精准治疗。
 
简介:邱海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激光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放射肿瘤系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会理事,中国光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等学术任职。
激光医学专家,长期从事激光医学医、教、研、保工作。专业特长为靶向光动力微创治疗皮肤、宫颈、口腔及消化道等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光动力疗法在良、恶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无创光疗机制及其新型光疗设备研发;新型光学技术在靶向光动力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等。担任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获批专利6项,参与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参编中英文书著2部。
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新进展
屈军乐
深圳大学
摘要:随着光子学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光学成像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但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仍面临着挑战,比如光在组织体中的散射影响光学成像的深度;受衍射极限限制,光学成像的分辨率大于半个波长;生命体微观生物过程和宏观影像的相互衔接制约着光学方法和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等。因此,发展突破各种瓶颈的光学成像技术及高效精准的光学成像模式,实现光学信息与生物医学过程的准确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将介绍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进展,重点介绍多光子成像、多参量多模态成像、近红外-短波红外成像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技术,最后对生物医学光学成像的发展进行展望。
 
个人简介:屈军乐,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Fellow。从事多模态光学成像、超分辨成像、纳米生物光子技术、光治疗等研究。主持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等,在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Nano Letters,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和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担任激光生物学报常务编委,Biosensors、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JIOHS)、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光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眼科手术引导显微镜技术与进展
史国华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摘要:眼球作为光学成像器官,需要最精细的影像辅助,才能开展外科手术。手术显微镜拥有微米级的图像分辨率,并能提供双眼立体视觉,一直主导着眼科显微外科手术。但它的成像视场局限在X-Y平面,无法提供Z向的断层图像信息,这已经成为致盲疾病手术治疗的瓶颈。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与手术显微镜整合,开展术中的3D手术引导,是眼科手术器械的发展前沿。本报告回顾了OCT手术引导技术的发展,展示其在眼科中的应用价值,并集中展示了实验室OCT手术引导显微镜研制进展,及其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现状。
 
个人简介:史国华,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获得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多项学术荣誉。致力于新型在体光学成像与检测方法的研究,研制和产业化相应的光学医疗仪器设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863计划等1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获省部科研奖励与行业奖励各2次。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40项,授权发明专利27项(国际专利5项);颁布实施3项标准与1项计量法规,推动眼视光仪器行业发展。
Near infrared light therapy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魏勋斌
北京大学
摘要: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a chronic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Currently, the main therapeutic method is pharmacotherapy, which temporarily relieves symptoms, and yet brings with some side effects. Near infrared (NIR) light therapy has been studied in a range of single and multiple irradiation protocols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was found beneficial for neuropathology. In our research, we demonstrated the effect of NIR light on AD through transgenic mouse model.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infrared light by testing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mice in Morris water maze, and detecting plaque load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 Our results show that NIR therapy is able to attenuate the Aβ burden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the mouse model.
 
个人简介:199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199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 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2011-201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MED-X研究院),生物医疗仪器学科负责人。共发表NATURE、PNAS等SCI论文80余篇,他引4000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一项, 国内外专利十项。现任北京大学跨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终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Fellow(会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受邀担任细胞分析领域期刊Cytometry Part A (影响因子3.71)的副主编,国家基金委医学部会评专家。主要研究肿瘤的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及光疗老年痴呆症治疗。
有机半导体低维材料及生物医学应用
吴长锋
南方科技大学
摘要: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广泛应用于柔性及有机光电子器件中。利用溶剂突然变化,可以将有机半导体聚合物制备出小尺寸高亮度的聚合物点荧光探针。通过调控尺寸和组分,获得了闪烁型小尺寸聚合物点,并将该类探针用于光学涨落超分辨成像中。进一步利用染料掺杂的方法对各种聚合物纳米粒子进行了光学性质的调控,染料掺杂的聚合物点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稳定性和高量子效率,利用聚合物和染料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可以获得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用于体内小分子的高灵敏实时检测。
 
个人简介:吴长锋,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光子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光子学、分子探针及成像技术、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分析检测与生物传感器。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用半导体聚合物制备荧光探针 (Polymer Dot) 的研究,在聚合物点的制备表征、能量传递、单粒子荧光、性能调控和生物光学成像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迄今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Nano Lett.、ACS Nano、Laser & Photonics Rev.、Opt. Lett.等领域内重要期刊共发表SCI 收录论文100多篇。SCI期刊引用7000多次,当前H因子为42。申请8项PCT, 4项获得美国专利授权,部分专利获得产品转化。
基于光计算的超高速三维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薛平
清华大学
摘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可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提供微米级分辨率的生物组织深度分辨信息,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要实现实时三维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在光源、检测方案、数据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高速扫频激光器、压缩感知实验方案、尤其是海量图像数据的光处理方面的工作。 针对实时三维显示需要采集和处理海量数据(>30G byte/秒),我们提出了一种全光系统,可通过光学计算处理实时三维成像的海量数据,然后用光电探测器进行检测。这样大大减少传统通过计算机进行傅里叶变换中插值和FFT的处理时间,在实际成像系统中,无需后处理,实现了10兆线扫描/秒的迄今的最高成像速度。
 
个人简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获清华大学应用物理学士学位(1988年)、光学博士学位(1993年)。现任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纳米光电子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创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任教育部原子分子纳米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曾在美国MIT从事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及超快激光的研究,回国后先后主持和参与了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以及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学仪器重大专项等项目。发表本领域研究论文150余篇,发明专利15项,相关工作连续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几十余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物理、高速光信息处理、激光谱学及冷原子物理等。
纳米金与脉冲激光热作用机理及应用
姚翠萍
西安交通大学
摘要:纳米金由于其特殊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其中纳米金与激光的光热作用被用来进行肿瘤的光热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试验效果。这种光热作用也可被用来进行微纳尺度的生物组织作用研究,如对细胞膜进行穿孔和微手术。课题组多年来对纳米金与激光的相互作用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发现纳米金与短激光相互作用后的能量沉积可产生空化气泡,空化气泡膨胀收缩而产生的冲击波与微射流可对细胞膜造成特异性损伤。通过光散射测量、高速摄影等手段,我们对此过程中脉冲激光的参数以及纳米金的尺寸、浓度等相关参数对空化气泡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模拟,结果表明热致空泡形成阈值及光热损伤阈值与纳米颗粒的尺寸存在非单调依赖关系,空化气泡导致的光声效应在不同能量水平相互关系也不同,且受到纳米金尺寸和浓度的影响。为纳米金特异性光热作用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简介:姚翠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访问学者曾经在德国吕贝克大学工作学习两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工作一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项目三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两项,重大仪器专项一项。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译著三本,参编教材两部。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中的光场调控与成像策略,光学诊疗方法及应用,光学手术导航技术及仪器,体外诊断新技术与仪器。
胃肠道肿瘤的快速、无标记多光子病理诊断研究
卓双木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多光子显微术(Multiphoton Microscopy, MPM),通过探测由飞秒激光与生物组织内在成分相互作用后而产生的双光子荧光和二次谐波等光信号,可实现对组织的无损、非标记成像。由于MPM具有对组织微结构的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成像、对生物组织的杀伤性低和成像深度深、能够获取组织的生化信息等优点,使其在病理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及MPM的基本原理,展示了其在消化道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卓双木,教授、博导,新加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中心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福建省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入选者、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光子学与医学交叉的学科-医学光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主持或参与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余项。迄今,在JAMA Surgery、Journal of Hepatology等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110余篇,被引用1920余次,h-index指数25,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和福建青年科技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