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议信息 > 太赫兹技术大讲堂

太赫兹技术大讲堂
来源:赵竣锋    发布时间:2019-11-29 14:58
分享到: 54.8K

一、讲堂时间:

10月17日

二、主讲专家

方广有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施卫 西安理工大学

常胜江 南开大学

韦联福 东华大学

韩家广 天津大学

陶虎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胡旻 电子科技大学

三、主讲内容(待更新)


常胜江 教授
南开大学
太赫兹功能材料特性与主动调控器件研究
在THz波段,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关键器件的研究一直是太赫兹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前沿热点。报告首先介绍了磁光材料(磁流体)、碳纳米管、三维石墨烯泡沫等纳米材料在太赫兹波段的光学特性。并与超表面、液晶双折射材料结合,设计、制备了基于上述材料的太赫兹调制、可调谐相移、偏振变换以及电磁屏蔽等器件,理论和实验分析了外场对器件的调控规律。

常胜江,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1998-2000年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太赫兹微结构光子学器件、太赫兹光谱技术、太赫兹成像、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在社会兼职方面,常胜江教授为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天津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太赫兹分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国光学学会光电子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胡旻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扫描近场系统
太赫兹时域光谱仪近场光学显微镜TDS s-SNOM,结合了当前科学领域的两大热点技术: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和太赫兹时域光谱仪(TDS)。与传统的扫描近场显微镜(conventional s-SNOM)采用点频入射不同,TDS s-SNOM 以太赫兹时域光谱仪作为频率源,实现了宽频入射,不仅可以做到纳米级别的近场成像,还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的太赫兹频谱信息,对利用太赫兹波开展生物医学、材料等研究领域有着不可小觑的潜力。本报告将详细介绍SNOM工作原理,以及TDS与SNOM相结合的一些技术细节。

胡旻,男,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电子科技物理电子学院太赫兹科学研究中心骨干成员,太赫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骨干,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从事新型太赫兹辐射源、太赫兹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利用自由电子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相结合产生电磁辐射,理论成果发表在PRL,被Nature Physics高度评价。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并担任分会主席。

施卫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
强电场下GaAs载流子雪崩猝灭特性及THz辐射应用
为使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技术能够实现活体细胞、神经等含水样品测量、实现具有ps时间分辨的瞬态测试以及飞摩尔量级样品检测,都需要功率更高的光电导太赫兹源。探讨GaAs PCA在强电场偏置下弱光触发的非线性特性、即光激发电荷畴的猝灭模式,实现非线性光电导太赫兹辐射源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用nJ量级弱光飞秒激光触发GaAs PCA可以实现具有载流子雪崩倍增和猝灭的工作模式,这种非线性效应可以作为太赫兹光导天线产生强太赫兹电磁辐射。

施卫,博士,西安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科学院超快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Honorary Professorial Fellow。主要从事超快光电技术、太赫兹科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陶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多彩太赫兹成像技术在生命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太赫兹成像技术因太赫兹波的高穿透性和非电离性,而被认为是当前能满足安全检查和影像医学领域对隐藏物非破坏性检测和生物组织非侵害性成像重大需求的主要技术之一。相比当前主流的太赫兹频谱扫描成像技术以及微波毫米波成像技术,该研究提出的太赫兹超材料实时多彩成像技术在保留太赫兹波低辐射、低伤害性、高穿透力、高分辨率、对水分敏感等特性的前提下,具有大阵列、多像素;无需逐点/逐行扫描,直接二维成像;可多频段工作;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基于该太赫兹实时多彩成像装置,已成功实现了对隐藏药物的无损鉴别,且成功实现了人脑转移瘤的有效诊断。

陶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中科院优秀导师,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导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特聘教授,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3年本科毕业中国科技大学精密仪器与精密机械系;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0-2014年在美国塔夫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先后从事博士后和助理研究教授工作;2014年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半导体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太赫兹多彩成像、高密度柔性脑机接口、植入式可控降解生物芯片、人工智能感知芯片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PNA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17篇被选为封面文章。总引用11000余次。23篇论文单篇引用过百,5篇论文单篇引用超过500次。国内外专利20余项,包括美国授权专利5项,部分已成功实现技术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