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非线性与量子光学
来源:whn0914    发布时间:2020-08-19 10:49
分享到: 54.8K
周期极化LNOI微腔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薄方
南开大学
摘要:得益于LNOI的市场化和微纳加工工艺的发展,LNOI光子学近年来取得了极大进展。本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近期在周期极化LNOI微腔制备和非线性光学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利用压电力显微镜金属针尖直写的技术方案,成功在LNOI上制备了宽度100 nm以下的微畴结构,为高精度、复杂畴结构LNOI光电子学器件制备,充分利用铌酸锂晶体非线性光学性质,提高LNOI微纳器件性能提供了可能。作为应用示例,我们将介绍(1)辐射状单周期极化LNOI微盘腔中,基于铌酸锂最大非线性系数d33的二次谐波产生【Photon. Res. 8, 311 (2020)】;(2)双周期极化LNOI微盘腔中多个非线性过程的准相位匹配的同时满足,在mW量级1550 nm连续激光泵浦的情况下,二次、三次和四次谐波的同时产生【Opt. Lett., 45, 3353 (2020)】。
 
简介:薄方,南开大学,教授。1998年-2002年,南开大学,理学和经济学学士;2002年-2007年,南开大学,理学博士。2013年-2014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近期主要从事LNOI光子学研究,实现了二氧化硅-铌酸锂复合腔,单晶、多晶、周期极化铌酸锂微盘腔等LNOI微纳光学器件的批量制备。对铌酸锂微腔电光调控,热光、倍频、和频等非线性光学效应开展了系统研究。迄今为止,在Phys. Rev. Lett.、Adv. 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引用近千次。与他人合著英文专著章节一章。主持重大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项目5 项。
基于高维空间相干模式的可编程量子态操控
冯雪
清华大学
摘要:在研制了多种集成型轨道角动量发射器工作的基础上,为实现高维光学信号处理,借鉴与轨道角动量纯态非对易的光学角态,提出了物理可实现的有限维 “准轨道角动量态”和“准角态”概念,基于此概念可以实现系统复杂度与矩阵维度无关的高维矩阵变换方法;后续进一步提出了更为灵活和通用的离散相干空间模式实现高维线性变换的方案,并已经实现了7-24维的任意矩阵变换,保真度95.1% to 82.1%;近期,基于空间相干模式实现了15维量子态层析矩阵的变换,向量投影保真度~97%,态层析保真度~85.3%。
 
简介:冯雪,博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自然出版集团旗下杂志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瞄准信息光电子领域的前沿,以实现新一代集成光电功能器件为目标,从基础理论和基本物理现象入手,针对可能带来突破性进展的新结构和新机理开展了研究工作,在集成光学轨道角动量器件及硅基光子集成回路和器件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50余篇。
光通信波段双光子态的频率-时间特性调控
金锐博
武汉工程大学
摘要:双光子态的频率-时间特性是量子信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以前受制于低效的时频测量技术,双光子态的频率-时间特性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光通信波段双光子态时频特性研究方面的几个工作: (1) 我们基于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制备了频率-时间纠缠光子对,使用高效的频率-时间可分辨测量技术测量了双光子的联合频率分布(JSD)和联合时间分布(JTD),验证了JSD与JTD之间的时频对偶性。(2) 我们对二维频域空间中双光子波包的频率和相位进行了调控。(3)我们在频域对双光子的量子关联特性进行调控,在时域制获得了不同的模式分布,这种在二维时频空间中的量子光学合成技术将为实现多光子波包整形、任意量子波形合成器奠定基础。
 
简介:金锐博,博士,武汉工程大学“工大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2011年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及日本国立信息与通信研究机构(NICT)从事博士后工作。曾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及NICT“优秀奖”。长期从事量子光学及量子信息的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基于KDP、BBO、PPKTP晶体的纯态单光子源、纠缠光源的制备;独立光子源的Hong-Ou-Mandel干涉、 NOON态干涉;双光子态频域-时域调控等。 在Optica, Phys. Rev. Lett., Phys. Rev. Appl., Phys. Rev. A, Opt. Expres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 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 担任Optica, Opt. Express, Opt.Lett.等期刊审稿人。
基于原子系综的量子光源
荆杰泰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量子纠缠、量子关联等量子光源由于其在基础量子物理科学和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本报告中,我将回顾我们最近关于基于原子系综量子光源的产生及其应用的系列实验工作。我们先后构建了空间复用型、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型以及相位敏感型四波混频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系列新型量子光源,包括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的连续变量双光束纠缠[1]、三光束纠缠[2]、可重新配置的六光束纠缠[3]、干涉诱导的量子关联增强[4]以及多光束量子关联 [5]等。近期我们利用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的双光束纠缠在实验上实现了高容量多通道量子隐形传态协议[6]。我们的系列研究结果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1]X. Pan, S. Yu, Y. Zhou, K. Zhang, K. Zhang, S. Lv, S. Li, W. Wang, and J. J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070506 (2019)
[2]S. Li, X. Pan, Y. Ren, H. Liu, S. Yu, and J. J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4, 083605 (2020)
[3]K. Zhang, W. Wang, S. Liu, X. Pan, J. Du, Y. Lou, S. Yu, S. Lv, N. Treps*, C. Fabre*, and J. J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4, 090501 (2020)
[4]S. Liu, Y. Lou, and J. J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113602 (2019)
[5]Z. Qin, L. Cao, H. Wang, A. M. Marino, W. Zhang, and J. J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3, 023602 (2014)
[6]S. Liu, Y. Lou, and J. J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3875 (2020)
 
简介:荆杰泰教授长期从事量子光学、原子分子光物理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在基于原子系综量子光源的实验产生及其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的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光学轨道角动量复用量子纠缠、可重新配置的多光束量子纠缠以及多光束量子关联、新型量子干涉仪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以及多通道高容量量子隐形传态,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pplied等。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精密测量物理”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上海市科委以及上海市教委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 支持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及“东方学者跟踪计划”、 “曙光学者” 、“浦江人才” 等。指导的研究生先后共有10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人次获得王大珩高校学生光学奖。
基于强耦合腔QED的光学非互易
李刚
山西大学
摘要: 强耦合腔QED系统是量子光学的基本系统,基于少原子体系和光学微腔强相互作用的腔QED系统,我们能够研究极弱光场的非互易现象。利用原子和非对称光学微腔强耦合系统中显著的非线性,我们实现了少光子(低至3.8个平均光子数)的非线性光学非互易传输。利用极化的原子和不同偏振腔模式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我们进一步演示了非互易的腔极化子:此极化子在线性区工作时可以实现单光子量级光场的非互易传输和光隔离,在非线性区域工作时可以实现光场量子统计的非互易。这些新型光学非互易的实现可以应用于光信息处理和量子信息处理网络中。
 
简介:李刚,理学博士,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2010-2012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Mark Saffman教授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2017年在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MPQ)Gerhard Rempe教授研究组交流访问。现从事单个中性原子的操控和光频区腔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研究方向和兴趣包括:量子光学、腔量子电动力学、单原子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
 
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
李贵新
南方科技大学
摘要: 本次报告介绍的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主要以金属等离激元共振单元或金属-介质复合体系为基础。等离激元超构材料的非线性响应由金属(金、银等)超构单元的宏观等效极化率和构成材料在微观尺度下的极化率所共同决定。利用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以极大地增强超构功能基元附近的电磁场强度进而提高非线性光学过程的效率。由于局域电磁场强度对超构单元的几何形状极其敏感,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几何形状的超构功能基元来调控等离激元超构表面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除此之外,超构表面上的非线性光场的多自由度调控亦同样重要。
此次报告将主要介绍我们在非线性光学超构表面领域的研究进展。报告内容包括非线性光学中的对称性选择定则、非线性光学贝里几何相位、非线性光学中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等。
 
简介:李贵新,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博导。2003年、2006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2009年于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取得博士学位。曾于香港浸会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等研究机构任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学超构材料、光学超构表面、纳米光学、纳米加工等。在包括《自然-光子学》、《自然-物理学》、《自然-材料学》、《自然-纳米技术》、《自然综述-材料学》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论文他引:5000余次。获授权光学超构材料领域美国专利5项。2019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常务理事。
基于原子热运动的无磁非互易光场传输
钮月萍
华东理工大学
摘要: 类似于半导体晶体管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基础作用,具有非互易传输特性的光学非互易器件在光信息科学中同样不可或缺。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基于材料的磁光特性,通过法拉第旋转打破介质对称性来实现。但由于磁光介质的生长和现有的半导体工艺不兼容、强磁场不仅很难实现小型化且对集成芯片也非常不利。因此,探索无磁的光学非互易新原理、发展可集成的光学非互易器件成为了当前值得关注的前沿研究方向。本报告将汇报课题组近几年提出的利用普遍存在的原子随机热运动实现无磁光场非互易传输的若干工作。
 
简介:钮月萍,女,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在量子相干调控方向开展理论和实验工作,相关研究结果已在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E、Optics Letters等物理学和光学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百篇,SCI他引1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完成人)、入选2018年度、2019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项目4项。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基于硅波导的量子光源
任希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摘要: Integrated quantum photonics has attracted intensive attention due to the compactness, scalability, and stability. An on-chip photonic quantum source, especially an on-chip entangled photon source, is a basic device for realizing quantum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QPICs). We first demonstrate that a silicon-on-insulator nanowire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bi- and multiphoton polarization entangled qubits, then we report an on-chip transverse-mode entangled photon source via the spontaneous four-wave mixing processes in a multimode silicon waveguide.
 
简介:任希锋:副教授,男,博士,博士生导师。2001年和200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2012年至201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交流访问。一直从事量子光学、集成光学和微纳光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Light: Scicence & Applications, Nano Lett., PRL,Optica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SCI它引一千余次,h因子23。承担了科技部973课题,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面上、青年等项目多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长江学者。
基于非线性光学谐振腔的飞秒激光脉冲压缩以及其在高次谐波实验中的应用
陶镇生
复旦大学
摘要: 我们发展了一套基于非线性光学谐振系统的高效率高能量飞秒激光脉冲压缩技术。基于该技术,我们成功证明了对Yb:KGW激光器发射的170 fs, 1030nm 飞秒激光脉冲的10倍压缩,压缩效率高达80%以上。同时,我们也展示了该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提供对不同脉冲能量和重频的激光系统的高效率压缩。最后,应用该脉冲压缩系统产生的高能量短飞秒脉冲,我们成功产生了高次谐波发射,证明该脉冲压缩技术与Yb飞秒激光器结合可以作为未来强场超快光学实验的有力工具。
 
简介:陶镇生博士现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研究员。2001-2005年,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本科。2005-2008年,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硕士,陆昉教授研究组,研究半导体异质结的发光特性。2008-2014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及天文系博士,阮仲宇(Chong-yu Ruan)教授研究组,应用超快电子散射技术研究凝聚态材料在激光激发下的超快结构相变过程。2014-2018年,加入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Margaret Murnane和Henry Kapteyn教授研究组,应用高次谐波结合角分辨电子能谱研究凝聚态材料电子和自旋超快过程。2018年,加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工作。长期从事应用超快光学、电子学研究凝聚态材料非平衡态动力学过程。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Phy. Rev. Lett. 等杂志。
光学微腔中的非厄米效应
万文杰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 传统宇称-时间对称系统是指空间上的对称关系,如基于有源-无源耦合光学微腔的PT对称结构。而此类空间对称受限于双体结构,为了突破此类限制,我们提出了人工合成频率空间的概念,成功将宇对称拓展至频率空间:具体来说,我们采用微腔中基于光声作用的受激布里渊效应,在频率上将两个光学模式通过非线性耦合起来,而其中泵浦模式为损耗模式,激发光模式为增益模式,完美的演绎了频率谱上的宇称-时间对称。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谐和增益作用,我们成功的在单一光学微腔中观测到了PT对称破缺效应,为后续在此类人工合成频率空间中的非厄米效应打开了一条新的大门。
 
简介:万文杰,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和物理系双聘研究员。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后赴香港科技大学于2004年获学士。201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耶鲁大学参加博士后工作。2011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双聘于密西根学院、物理系为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光学与纳米光学,重点集中在物理层面对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及量子光学特性的研究,以及超分辨率的显微镜的研发。拓展纳米光电子学在能源、信息和生物领域的应用。于2009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1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
光子集成芯片上的拓扑量子保护
金贤敏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 量子信息以及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已经走向集成化产业化的关口。单光子因为具有鲁棒性、高带宽、以及能远距离传输等特点,是理想的量子信息载体。然而,对于芯片化应用,光子不可避免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损耗。这一现象不仅导致光子间的非经典关联消失,可能对脆弱的纠缠光子影响更大。我们对量子光学和拓扑物理交叉领域展开研究,提出并在实验上展示了拓扑相可以用来保护光子免受耗散和无序的影响,并实验演示了光子集成芯片上的量子保护。我们的系列研究工作将这种全新的量子保护机制推广到单光子、量子关联、量子叠加、两体量子极化纠缠、以及多体量子态等,为光子集成芯片上受保护的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一种可选择的途径。
 
简介:金贤敏,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Tenured Professor),博导,集成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长期致力于光量子芯片和集成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2篇Science,3篇Science Advances,6篇Nature Photonics,14篇Phys. Rev. Lett.,1篇Nature Physics,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National Science Review,和3篇Optica等,SCI引用2010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担任Chip (Elsevier)执行主编、Photonics Research (OSA)副主编、IET Quantum Communication (IET)副主编、PhotoniX (Springer Nature)主题编辑、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WILEY)国际编委,以及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信息分会委员。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牛津大学沃弗森学院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上海千人计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曙光学者、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唐立新优秀学者奖、和九三学社中央先进个人等。
基于量子过程调控的海森堡极限精度的精密测量
项国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摘要:High precis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estimation of a single parameter, the fundamental limit, as well as the protocols to achieve it,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However,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there are typically multiple parameters, for which the fundamental limits remain elusive. It is a wide belief that tradeoffs are unavoidable for the estimation of multiple parameters whose generators do not commute with each other. Here by relating the precision limit directly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relation we show that to achieve the highest precisionsfor multiple parameters simultaneously is fundamentally equivalent to saturate multipleHeisenberg uncertainty re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Guided by this insight,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at, contrary to the wide belief, the highest precisions for the estimation of all three parameters in SU(2) operators can be achieved simultaneously. With eight optimally designed controls, we achieve a 13.8 dB improvement over the shot-noise limit. Our work not only deepe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quantum metrology and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relation, but also marks a crucial step towards achieving the ultimate precision of multi-parameter quantum estimation, which has wide implications in magnetometry, quantum gyroscope, quantum reference frame alignment,etc.
 
简介:项国勇,男,教授。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导师为郭光灿院士。2005年-2007年在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从事高亮度纠缠源的研究工作,制备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亮的光子偏振纠缠源,并以此完成了四光子和六光子的可区分性研究。2007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任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至今。项国勇教授长期从事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测量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研究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篇余篇,其中Nature Physics 1 篇,Nature Photonics 3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 篇,Science Advances 1 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 篇,npj Quantum Information 6 篇,Optica 1 篇等。SCI 引用1300 余次,其中有三篇第一作者论文单篇引用过百。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
基于光学参量放大器的量子干涉仪
闫智辉
山西大学
摘要:高精度干涉仪是精密测量的重要基础,同时,干涉仪的最终灵敏度受限于量子噪声。我们提出并且实验演示了一种包含两个光学参量放大器的紧凑量子干涉仪,并且,在干涉仪内部产生的压缩态可以直接用作相敏量子态。通过同时压缩量子噪声和放大相敏场强,相位测量信噪比能够无条件地超越散粒噪声极限4.86 dB;在相同相敏场强下的最小可探测相位可以低于目前现有的干涉仪。该干涉仪系统可以用于测量湮灭在量子噪声中的微小信号,在物理量的微小起伏测量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简介:闫智辉,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电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光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连续变量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等方面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利用量子存储的方法,在三个空间分离的原子系综之间建立了确定性的量子纠缠;构建了基于光学参量放大器的量子干涉仪,实现了突破散粒噪声极限的相位测量。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 Rev.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High-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s: gene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张利剑
南京大学
摘要:High-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s allow to go beyond the limit the two-dimensional quantum systems, the qubit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including quantum compu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maging. In this talk I will summarize our recent efforts on the gene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s, including a compact high-dimensional quantum source by integrating a metasurface with a nonlinear crystal, a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geometr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systems, and a machine-learning-based method to characterize the high-dimensional quantum systems.
 
简介:张利剑,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于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牛津大学和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结构动态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德国的工作期间作为洪堡学者获得洪堡基金的资助。2013年加入南京大学。研究兴趣包括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工程,光场与量子材料的相互作用,相干光通信系统等。主要研究工作为非经典光学态的制备,操控和检测及其在成像、通讯、精密测量和量子模拟中的应用。
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
张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摘要:量子密钥分发结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法可以提供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然而信道对光子的吸收和散射,使得光量子信号以e指数衰减,限制了量子密钥分发的广泛使用。本报告将回顾面对这一技术难题,量子通信学术界的研究进展,特别聚焦在最新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远距离量子中继和自由空间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的关键技术和实验进展。
 
简介: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至201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日本信息情报所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2011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2013年入选首批青年973首席科学家,2017年获日内瓦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2018年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现任国际量子密码年会大会主席、国际电联(ITU)“面向网络的量子信息技术焦点组”主席、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英国物理学会New Journal of Physics高级顾问组成员(Senior Advisory Panel)和Quantum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编委。研究领域为量子密码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已在包括现代物理评论(1篇),自然(5篇),自然子刊 (11篇)、物理评论快报(28篇)、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被引用6000余次(Google Scholar)。作为通信作者研究成果1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重要进展,3次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
面向量子互联网的高性能量子隐形传态
周强
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量子隐形传态在长距离量子通信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前,量子隐形传态系统的距离,保真度和速率不能满足量子通信应用的要求。本报告中,我们介绍与光纤通信系统兼容的量子隐形传态系统的研究进展。在我们的隐形传态系统中,加载在1549 nm光子上的量子信息被传递到波长位于1531 nm的光子系统中,传态的等效距离可达50 km。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的平均保真度超过85%的情况下,隐形传态的速率达到10 Hz及以上,高出已报道结果1个数量级以上。此外,搭建的量子隐形传态系统与1.5微米量子中继器系统相兼容,为今后建立全球量子互联网铺平道路。
 
简介: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173计划技术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近十年来,在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领域,从事量子网络与量子通道方向的实验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量子计算网络、量子网络器件、应用量子技术等。主持JW科技委JCJQ和国家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突破国外在量子探测光传感方面的技术垄断1项;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组织者,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员,IEEE会员。